安远群文网
会员中心
搜索
安远群文网
文章详情
副标题
安远民俗表演“上刀山”始于明代惊险刺激
安远民俗表演“上刀山”始于明代惊险刺激
2020-08-16
谢舒婷 晨报首席记者 康婧
661
叁
江西省安远县欣山镇的“上刀山”是一种罕见的集杂技与舞蹈表演于一体的民俗活动,自明代开始便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承载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安远“上刀山”惊险刺激。
谢舒婷 晨报首席记者 康婧
俗语“上刀山下火海”通常是指人们为了完成某项任务不畏艰难困苦,人们也把“敢上刀山,敢下火海”者视为勇士。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上刀山。江西省安远县就有一种名为“上刀山”的杂技表演,惊险无比。安远“上刀山”自明代起便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处广为流传,承载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上刀山”始于明代
地处南岭山脉延续地带的安远县欣山镇,是一座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镇。这里四面环山,山清水秀,东北部的龙泉山苍茫雄浑,终年云雾缭绕;南面的九龙山婉蜒起伏,如苍龙腾飞;镇内一条濂江穿境而过,赋予了古镇灵动之美。被灵山秀水所环抱的欣山镇,不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人入胜,还流传着一种罕见的集杂技与舞蹈表演于一体的民俗活动——上刀山。据了解,这项民俗活动始于明代,至今已在当地传承了数百年。
在民间文化异彩纷呈的安远县境内,为何会出现这种无论是名称还是表演内容都无比惊险的民俗活动?面对记者的疑问,安远县文化馆馆长叶国锋解释称,“上刀山”在明代由雄十四郎、雄十四娘传入安远,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最为盛行。
记者了解到,过去由于科技、医疗等技术欠缺,安远的百姓经常遭受瘟疫疾病、蝗虫损禾、干旱洪水、庄稼欠丰等各种灾害的侵扰,苦不堪言。于是,当地百姓通过自发募捐,举行时长为三天四夜、五天六夜、七天八夜不等的“斋蘸”法事,时间最长的叫“打万缘蘸”,要持续七七四十九天。在这四十九天里,每天中午都会进行“上刀山”表演,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演员均为男性
据介绍,“上刀山”源于道教正一派中混元派红头道士(“阳师”)的一种祭祀仪式,是在民间庙堂、宫观表演的一项绝活,用来祭祀神灵、驱邪镇煞,祈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由于古代大多是男耕女织的劳作分配方式,在田间干活的多为男性,因此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的表演成员都是安远县欣山镇的男子。
记者了解到,在当地,“上刀山”表演是一项重大且热闹的活动,当地男性都以能上场表演为荣。为了迎接一场盛大的表演,当地很早就要开始做各方面的准备。
据安远县欣山镇居民刘金华介绍,“上刀山”作为一项从明代传承至今的传统民俗表演,艺人要定时定期在宗祠进行排练。在此期间,为熟悉、传承这一文化传统,除表演人员外,其他预备人员也要一同演练。同时,为保证“上刀山”表演者的安全,还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制作、修复“上刀山”的道具及其他表演用具。待一切准备就绪,一场盛大的“上刀山”表演方能登台。
表演者需牢记“三字诀”
安远“上刀山”作为一项充满惊险、刺激的民俗活动,因为在表演前期需要进行一系列繁琐的准备工作,并且每年要在重大节日或特殊时节才会进行表演,并不能经常看到,故而叶国锋只能通过一些影像资料向记者详细介绍这项民俗活动。
记者在录像中看到,36把可吹毛断发的钢刀被依次固定在20多米高的树桩上,表演者像爬楼梯一样,一脚踩着一把钢刀刀刃缓缓而上,仅用了1分钟就到达了树桩顶部。顿时,四周围观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最为惊险的是,表演者“上刀山”时,竟然是徒手、光脚在无比锋利的刀刃上爬上爬下,而且表演结束后,他们的手掌、脚掌没有任何伤口。如此危险的表演,即便是穿鞋戴护具,一不小心都可能被划伤,为什么他们能毫发无损?“这就是‘上刀山’最为神秘的地方。”叶国锋解释称,“‘上刀山’的关键在于‘狠、准、稳’。‘狠’指的是表演者要胆量过人,看着锋利的钢刀不能露怯;‘准’指的是表演者要眼力过人,手掌攀刀、赤足踩刃处都要用眼仔细观察以确保判断无误;‘稳’指的是表演者要反应敏捷,心细过人。”
除了要遵守“狠、准、稳”三字秘诀外,还需要表演者自身“功夫过人”。记者了解到,“上刀山”的表演者通常要在刀刃上练三五年,将脚板磨得足够坚硬,才可能确保在表演中不会受伤。
上奏表文祈求五谷丰登
据安远“上刀山”第十二代传承人刘承河介绍,“上刀山”一般由师傅一人或师徒二人共同表演:在一张1米高、1米见方的桌子上竖起一根20多米高的柱子,柱子顶端插一面红旗,柱身上双向每隔50厘米安插一把刀口朝上的利刃,共有36把,刀上扎有黄、白、红、绿、蓝各色三角纸旗和神符小旗。
表演者头扎红法帕,戴上龙凤呈祥、三大仙师云冠,身穿古装,腰束五彩腰带。表演前要举行梵香、祭祀仪式。仪式后,表演者脚沾祭水,用双手扣住上面的刀刃,再将光脚板踩在刀刃上,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直到“刀山”顶端。
登顶后,表演者不仅要表演倒立等各种高难度动作,还要上奏表文,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病无灾、国泰民安,然后手拿“镰刀锡角”起舞,口吹锡角,鸣角三声。“下刀山”时难度更大,要围着“刀山”转,也称“黄龙绕柱”,缓缓而下,最后回叩祖师。
传统民间技艺迸发新活力
“上刀山”在安远传承了数百年,但由于受到社会逐步发展和经济活动多元化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上刀山”的传承人出现了青黄不接和断层现象,能表演“上刀山”的人多在五六十岁以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不及时采取抢救和扶持措施,则将面临失传。
▲“上刀山”在安远传承了数百年。
据了解,为了让“上刀山”走得更远,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已将其打造成为安远县标志性民俗文艺表演项目,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目前,安远县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制定出了相关保护计划,在做好资料建档工作,对采集到的相关录音、录像、图片、文字、道具等原始资料进行妥善保存的同时,做好传承人保护工作,对现有传承人,尤其是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保护,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并加强培养年轻一代的接班人,从而将现有传承人的好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安远“上刀山”民俗表演已经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特征,表演者的胆大、心细、韧劲,代表着安远人勇敢坚毅的优良品格。“上刀山”表演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安远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攀登、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群文动态
非遗保护
下一篇:
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
这是第一篇
发表评论
提交
我要投稿
在线留言
场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