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南乡大堂音乐为各类民俗仪式助兴

2019-08-14
谢舒婷 邹思维
360


▲民间艺人在演奏南乡大堂音乐。

谢舒婷 晨报记者 邹思维

千百年来,江西人在生活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也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地方音乐。这些地方音乐各具特色,蕴含着大量关于人文、自然的知识,不仅能反映出当地音乐的特色,更能折射出这些地区的诸多文化风俗。

在江西省安远县南部的孔田镇,流传着一种以唢呐为主、多种弦乐和弹拨乐为辅的民间吹奏乐——南乡大堂音乐。这种独特的音乐在全国只有安远南部乡镇独有,这也正是该音乐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类)名录的主要原因所在。


南乡大堂音乐源于宋代

为安远南部乡镇独有


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记者从在安远县开办了一家音乐培训班的音乐人赵由慧口中得知,以安远县孔田镇为中心的南部乡镇存在着一种名为“南乡大堂音乐”的地方音乐。对南乡大堂音乐颇有研究的赵由慧告诉记者,这种音乐是一种民间吹奏乐,如今在安远南部的乡镇中只有少部分人会演奏,且多在婚丧嫁娶、贺寿上匾等仪式上表演。

这种仅仅流传在安远南部乡镇的小众音乐是如何兴起的,其中又蕴含着哪些人文内涵和艺术魅力?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安远县孔田镇。经过多方走访,记者了解,这种古老的地方音乐起源于宋代。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太平堡(安远县孔田镇古称“太平堡”)建东林寺,几经兴废,至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再次重建,地处现在的孔田镇上官村。东林寺是当时安远南部最大的一座寺庙,曾经香客如云。

据孔田镇上官村的魏国根老人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林寺内有和尚10余人,且供养着多名在举办佛事时负责吹打的吹鼓手。然而,不幸的是,上世纪50年代,东林寺遭遇了一场大火,寺庙被焚烧殆尽,庙内和尚四处流散。寺庙中负责吹打的吹鼓手多为当地人,故而他们回家务农后,常为地方婚丧喜事吹奏佛教音乐。在受到地方民间音乐的影响后,历经几代艺人的传承与改编,最终形成了安远南乡大堂音乐。

受赣南民间音乐影响

即兴表演登上大雅之堂


南乡大堂音乐根植于民间,从佛教的吹鼓音乐演变而来,受赣南客家地方民间音乐的影响,进而衍变成如今的这种音乐形式。

南乡大堂音乐,顾名思义,是出现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音乐。据原安远县文化局副局长魏美玉介绍,南乡大堂音乐以唢呐为主,配有二胡、笛子、喉管、扬琴等弦乐及弹拨乐器,没有打击乐器,以获得纯净音色,达到一种更原始朴实的音乐效果。

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南乡大堂音乐,其最大的风格就是可以任意发挥,虽然南乡大堂音乐有固定的曲牌,但在伴奏方面却是即兴的,也就是在唢呐吹奏主旋律的同时,其他乐器以不同的定弦等为其即兴伴奏,加上笛子的主音加花,二胡等乐器在展音时加花托奏,既能发出有高、低、强、弱变化的音调,形成音律与节奏的美感,又能较好地表现出乐手的个人演奏水平与风格。

十首曲牌助兴各类仪式

为当地群众带来艺术熏陶


除了形式上的多样化,南乡大堂音乐的另一大魅力在于其曲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记者了解到,现今留传下来的南乡大堂音乐有10种曲牌,俗称“十大调”,分别是阴反阳、倒水莲、蜻蜓点水、随手调、鸦鹊过排、四大金刚、赐喜、三金殿、普天乐和乱弹山。

这十首曲牌整体看来大同小异,都是中庸速度,起句、落句、乐句的连接、调性的走向相差无几,但仔细听来又各有特色。如阴反阳、蜻蜓点水、赐喜等,个性鲜明,各自表现的内容很不一样,用途也不相同。有欢快喜悦、悠扬自如的乐曲,也有悲壮、伤感、冷清暗淡的乐曲,喜怒哀乐均可表现。因此,南乡大堂音乐能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各种场合派上用场,并且会搭配适合不同场合的曲牌予以表达。

记者在安远县孔田镇上官村与当地老人聊天时得知,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因此南乡大堂音乐在安远南部乡镇红极一时,村民们茶余饭后都喜欢聚在一起演奏大堂音乐,你吹我拉,自娱自乐,好不自在。这种植根于百姓生活的地方民间艺术给群众带来了精神满足和艺术熏陶。

伴奏乐器独特多样

用虫茧作唢呐哨子


拥有10种曲牌,能够即兴表演的南乡大堂音乐,伴奏乐器丰富多样,一些技艺精湛者,一人可同时演奏多种乐器,包括唢呐、扬琴、笛子等,令人叫绝。伴奏乐器多种多样、音色丰满,大大提高和丰富了南乡大堂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南乡大堂音乐虽然有着丰富多样的伴奏乐器,但其中的唢呐哨子与其他地区的唢呐哨子有所不同。叶国锋向记者介绍称,吹奏南乡大堂音乐使用的唢呐哨子是用当地油桐树上的一种虫子的茧制成的。

记者了解到,这种用虫茧制作的唢呐哨子不易得,需要艺人在头年冬天把这种虫茧收集起来,等到来年将虫茧加工好装在唢呐上。用这种哨子吹出来的唢呐声音欢快、明亮、悠扬、甜美,可以说这是安远民间艺人的独创。独特的唢呐声配上伴奏的弦乐与弹拨乐,便形成了安远南乡大堂音乐的独特风格。

南乡大堂音乐内涵丰富

如今面临被同化“危机”


在流行音乐当道的今天,当下许多年轻人对于传统的地方音乐已然不再像他们的长辈那样熟悉和了解,越来越多的地方音乐开始“变味”。信息的普及、人口的流动造成了许多地方音乐的交互,就目前来看,许多地区的地方音乐都处于一种迅速衰退并被“同化”的状态。

魏国根告诉记者,现在安远县南部孔田镇一带的年轻人对南乡大堂音乐知之甚少,很多年轻人不仅不会演奏南乡大堂音乐,就连最基础的传统乐器都一无所知,大家都在学唱流行歌曲。尽管在过去南乡大堂音乐是当地婚丧嫁娶等重大典礼、仪式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但随着时代发展,这样的习俗也逐渐淡化了。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务工,说不定十几年后,这种安远南部乡镇独有的音乐就要消失了。

对此,赵由慧认为,安远南乡大堂音乐虽然不如流行音乐那般有着极大的受众人群,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历史极其悠久,可谓安远人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南乡大堂音乐是成长在安远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的一朵音乐奇葩,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使其傲立于民间文化艺术之林,对研究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和形成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对于南乡大堂音乐,应该更好地进行发掘和保护,以防止其消失。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