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高山茶农自古以歌怡情 衍生赣南采茶戏传唱至今

2019-08-12
半梦浮生
190

微信图片_20201015115215.jpg▲由安远县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创编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采茶戏《杜鹃哩咯红》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早在明代,安远九龙山茶区的茶农们就在种茶、采茶、制茶、售茶过程中创造了载歌载舞的赣南采茶戏。后来,赣南采茶戏凭借独特的表演形式、优美的唱腔迅速流传开来,从而形成了江西各地极具地方特色的采茶戏。晨报记者 邹思维中国有句传统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造就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其中,茶虽然排在“七件事”的末位,但它仍像柴米油盐一样不可或缺。茶在走进人们生活的同时,与各地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地处我国江南地区的江西省自然环境优越,自古便是我国的主要产茶区,并在千百年来的种茶、饮茶实践中创造与积淀出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广泛流传于各地民间的采茶戏便是代表之一。记者了解到,江西采茶戏的源头其实是在安远县。当地勤劳聪慧的茶农将劳动过程融于歌舞当中,创造出了欢快风趣的赣南采茶戏,随后流传至全省各地,从而形成了赣东、赣西、赣南、赣北、赣中五大流派。


安远为采茶戏发源地

8月2日晚,由安远县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采茶戏《杜鹃哩咯红》在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演出,大受好评。“这部剧贯穿了革命、信仰和爱情,声乐、采茶戏、器乐等多种舞台表演形式与红色元素深度融合在一起,十分精彩。”赣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唐芬芬对记者说,“通过这部剧,我们仿佛穿过了历史云烟,看到了一部壮丽的史诗。”安远县原文化局副局长魏美玉告诉记者,这部戏取材于“天心整军”,以米粉妹杜鹃与小唢呐谢福牯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再现了八一南昌起义军走上井冈山的光辉历史。早在2018年1月便首演过,还曾作为江西省唯一代表作品赴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感动了全国各地的观众。据悉,这部剧的创演是安远县大力实施采茶戏振兴工程的一个缩影。“安远县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近年来我们在大力实施采茶戏振兴计划,这部剧便是其中一项优秀成果。”魏美玉说道。

九龙山种茶历史悠久

说起安远县的采茶戏,必然离不开九龙山上的葱茏茶园。“1979年曾上映了一部电影——《茶童戏主》,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我省茶文化研究专家余悦告诉记者,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茶童帮助茶农同贪婪地主做斗争的故事,影片中大量的茶山镜头便取自九龙山茶园。

▲九龙山茶园中的石碑题有“雍正贡品九龙茶,百年专贡茶园”字样。


记者了解到,安远县境内的九龙山位于三百山西北部,处于欣山、新龙、凤山、镇岗四个乡镇的交界处。这里重峦叠嶂,最高海拔1099米,山顶时常云雾缭绕。宋代爱国英雄文天祥、明代“四大才子”之一唐寅等众多古代文士都曾慕名游历九龙山,并留下诸多赞美佳作,使得这里文化底蕴颇为深厚。现在的九龙山上种植着近800亩九龙茶,郁郁葱葱,尤为壮观。据介绍,九龙茶的种植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宋代就有关于九龙山培育茶树的记载。


雍正年间九龙茶为贡品

在九龙山茶园内有一块石碑,题写着“雍正贡品九龙茶,百年专贡茶园”,它承载着安远九龙茶辉煌的历史。据魏美玉介绍,虽然九龙茶很早就有,但真正使它扬名的是它贵为雍正贡品。关于九龙茶是如何成为雍正贡品的,当地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九龙山曾名九顶山,山脚一位穷苦后生常上山砍柴。有一次,他看见山顶有祥云缭绕,九条金龙在云中时隐时现。一阵山风吹过,九条金龙瞬间化作九棵茶树。后生将此事告诉乡邻后,大家纷纷上山采摘茶叶,没想到泡出的茶水清香无比。于是人们陆续上山开荒种茶,并将九顶山改名九龙山,将茶也称为九龙茶。久而久之,九龙茶的奇闻传进了雍正皇帝耳中,皇帝立即传旨选九龙茶进贡朝廷。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九龙茶确实得过到皇帝的青睐,《安远县志》对此曾有记载:“茶惟九龙嶂所产者为佳,雍正五年,取以做贡,计额六十斤。”


采制工艺极为讲究

九龙茶之所以能征服雍正皇帝的味蕾,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造就的独特品质是重要因素。记者了解到,九龙山上树木茂密,空气十分清新,没有污染,且降雨量丰富,终年云雾缭绕。此外,九龙山还坐落在两条河流之间,土壤十分肥沃,这对于茶树芽叶的生长十分有利,因而造就了九龙茶甘甜清香的特殊品质。除了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外,九龙茶的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历史上曾有这样的说法,采摘九龙茶叶有很多限制,如雨天不能采,晴天有云的日子也不能采,一定要等到万里无云的大晴天才能采,不然茶叶容易腐烂。”魏美玉告诉记者,“茶叶采摘回来后,必须进行拣选和适当摊放。初制以高温杀青,经过二炒、二揉、初干、整形、理条、提毫、摊凉和烘焙等多道工序,制作出来的九龙茶才是上品。”


茶农以歌传情创造采茶戏

正因为九龙茶生长在海拔千余米的高山上,且采制工序非常严格,所以常出现“抢茶”的繁忙景象,茶农们的种植与采摘过程都非常辛苦。不过,勤劳的九龙山茶农非常懂得苦中作乐,他们一边种茶采茶,一边将劳动过程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从而创造出了“采茶歌”。后来,他们又将采茶歌与民间歌舞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采茶灯”。九龙山地区不仅是名茶的种植地与发源地,也是赣粤两省茶商最理想的茶叶贸易市场。据余悦介绍,早在明代,九龙山地区便是全国重要茶区之一,生产的茶叶远销国内外,每当春茶上市,海内外茶商便云集于此,茶叶贸易十分繁荣。当时,茶农们为了招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因为是以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当地人便统称为赣南采茶戏。


衍生出五大流派

记者了解到,赣南采茶戏演出内容贴近民众,通常表现茶农的劳动和爱情,又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因此非常受欢迎。据余悦介绍,赣南采茶戏发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常常出现“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歌到试茶天”的盛况。随着茶叶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进行,赣南采茶戏这一剧种形成后很快向四周流传开来,并分为几路向外传播,与各地方言和曲调相融合,形成了赣东、赣西、赣南、赣北、赣中五大流派的采茶戏。赣南采茶戏作为江西采茶戏的先导,其他各流派的采茶戏多少都带有它的基因。“各地采茶小戏在形成初期都将赣南采茶戏作为模仿对象,有的是改变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有的则是将唱词改为当地语言,加入当地的民歌小调等。”余悦举例介绍道,如赣南采茶戏两旦一丑扮演的《姐妹摘茶》传至袁河、瑞河等地,剧名被改为《开茶园》。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